3/21在家閒閒沒事,老公說好久沒去鶯歌走走了,於是東西收收出門閒逛去。下午臨時約了友人走了一趟雲森瀑布,感覺意猶未盡,隔天再加碼到桶后林道走走,趁著林道沒有人數控管的季節前往,感受一下春上樹梢的綠意;好久不見,桶後林道!
前往雲森瀑布
下午臨時揪了小燕子一起出遊
雲森瀑布前留影
桶後林道屬新竹林管處管轄,入內需申請,以往暑假每日都有車輛控管,限制100台汽車100台機車入內,除此外只有周休假日控管,冬季好像不受限;事隔多年我已經忘記了,想去的朋友可自行上網查閱。3/22當天我們到烏玉檢查站時發現因為山林開放的政策,目前進入林道已不需申請,只是不知道夏天旺季是否還是一樣要控管車輛數?
這幾年林道風災不斷,道路修修補補,一封閉就好幾年,就算可以進入也是要躲落石,所以這些年我們頂多到阿玉村就沒再進去了。這次再進去覺得它的路況似乎更糟了,碎石、爛泥、部分待修補的路基與顛頗的山路;這工程還在持續進行著,只是下個颱風季節一來不知會不會又柔腸寸斷了。
烏玉檢查站
桶後林道我來了~~~
原本尚好的林道,顛波的剛好沒拍到.........因為太晃了
這應該是2.6K左右的瀑布
沿路不少攔沙壩
這是後來土石流後再重建的
攔沙壩下的淺灘很適合戲水
桶後(桶后)林道位於烏來大桶山後方,是烏來泰雅族狩獵的山徑,也是烏來三大越嶺古道之一。林道沿桶後溪蜿蜒而行,一路上急流、淺灘、瀑布、深潭,忽而高繞岩壁,忽而貼溪而行,13公里的林道約在海拔在450~730M之間盤繞;原始林密布,動植物生態多樣,可以說是台北近郊的一處山野動物樂園。
12.5K的攔砂壩,第一次進桶後就是在這裡野營的
烏來鄉境內三條越嶺古道:巴福越嶺、哈盆越嶺、桶後越嶺古道,都是昔日泰雅族狩獵與遷徙所踏踩出來的路徑。2009年走過哈盆,那也是第一次的背包重裝爬山,猶記得走完10.3K抵達營地放下背包時,第一次感受到滿天金條袂拿沒半條的窘境;不過走過了就是回味特別多。巴福越嶺更是不敢想,唯一可以輕鬆行的大概也只有桶後越嶺了。
話雖如此,先前來過桶后林道二次,卻都糜爛在溪邊露營、戲水、把酒話風月,桶後越嶺一次都沒走過,這次不過夜純踏青,反倒小走了一段,只是桶後越嶺古道尚在維修中,部分路段還未開放,最多走到鞍部而已,還未通至小礁溪,聽說還要一個月才會全線開通,想走全線的還得再等等。還有,古道沿路爛泥很多,建議穿雨鞋前往,不然你可是會寸步難行的。
13K,開始步行桶後越嶺古道
原本13K的吊橋已毀壞,上面有一個台電保修所宿舍
開始進入桶後溪上游
這裡真是攔沙壩的天下
攔沙壩也是魚類的殺手
深潭處處
這個深潭其實也是損毀的攔砂壩
泥濘的林道,一定要穿雨鞋
又是攔沙壩
中途休息一下.....水裡蝦很多,魚不大
沿路唯一的舊路牌
開始進入溪床區
過溪床後進入柳杉人造林
新的步道沿山邊而行(還沒完工)
路上爛泥太多,就此折返
回到溪床處
水好清澈,可見魚蝦悠游
路邊不知名的野花還蠻美的
紫花藿香薊
回到13K吊橋處吃午餐
13K處已損壞的吊橋,還好之前有走過,可惜少了一個制高點可拍照
回程,9.5K的灣潭沙洲也變了
9.5K的攔砂壩頂
再會了桶後林道
回到烏玉檢查站
台灣山林很美,雖沒大山大水卻美在娟娟細緻,風災的破壞是大自然的警告,但人為的放縱與糟蹋才是禍端的根源。享受自然美好的同時,別忘將垃圾帶走;扛著滿滿的食材都能走到山水間了,吃完的垃圾更輕,別忘一併帶走,還給山林一片淨土。
延伸閱讀/2014台北的秘境—桶後林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