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雨天逛博物館最棒了,看展的人少,又不怕淋到雨。5/12這天回宜蘭辦事,回程順道參觀了蘭陽博物館;這個展館從開館至今一直參觀人潮不斷,幾次經過都被它的人潮給嚇退了,遲至今日才因雨而有機會參觀。 

蘭陽博物館是由 姚仁喜 先生領導設計的,建築量體是以北關海岸一帶常見的單面山為設計依據,單面山是指一翼陡峭,另一翼緩斜的山形,將本區海岸獨有的地理特質幾何化。屋頂與地面夾角20度,尖端牆面與地面成70度,由土地中成長茁壯,並和地景融合。蘭陽博物館的範疇不只限於建築主體,基地本身就是博物館。對照今日的溼地水域,遙想舊時博物館基地「石港春帆」的盛況,現地即引發目睹歷史與自然環境變遷的思古幽情。 

原以為非假日的雨天,應該參觀的人較少,結果運氣很差的遇到5~6台學生畢業旅行的遊覽車,將整個展場吵翻天了,說話之大聲如入無人之境,還有隨性穿著夾腳拖進場的……,唉!台灣的藝術教育真的有待加強,我們在笑陸客的水準不高,反觀我們的學生呢?真是汗顏!還好學生只有50分鐘的走馬看花時間,忍一下就過了,反倒是阿公阿媽團的遊覽客較安靜且願意花時間參觀,我心想如果學生團再加上陸客參觀團,那服務人員一定會瘋掉…><… 

 

下雨天最適合逛博物館了

 

入口大門

 

館內LOBBY大廳

 


就是被這一票學生給吵翻天的    

下列文章節錄蘭陽博物館網站    www.lym.gov.tw
蘭博的常設展結合建築樓層主要分為四層樓設計—「山層」、「平原層」、「海」,以展現宜蘭整體的地理環境、人文軌跡,延伸民眾廣大的想像空間。 

進入蘭陽平原就感覺得到山、海交融的經驗,因此我們在展場提供一個類比宜蘭特有的地理空間經驗,一個蘭陽大地山平原海結構的隱喻,傳達當代宜蘭人認同的價值觀,呈現宜蘭人的經驗特別是與環境互動的經驗。 

《宜蘭的誕生》互動劇場以6台投影機做牆面及地面90度的拼接投影,以有趣的多媒體互動方式,帶領您認識百萬年來蘭陽平原的成因、了解宜蘭自然環境的特色。您可以留意地上的怪方蟹、草地小花、水波紋,及衛星景點等4種互動遊戲,互動之間,讓您與宜蘭大地親密對話! 

  

 

山之層

宜蘭的多雨氣候和山勢,形成「迷霧森林」,濕潤的思源啞口河谷以物種歧異度高見稱;巨大的檜木林,以及稜線上的冰河孓遺植物台灣山毛櫸。加上台灣樹、寬尾鳳蝶,還有山地湖泊,讓你瞭解宜蘭的生物多樣性。

山之層展區


 

平原層

/河川形塑了宜蘭平原生活方式,平原層的展示焦點在於曾經影響蘭陽平原社會經濟生活至深的動脈河川,以及充滿農家智慧的生活與水的聯繫。宜蘭人為了適應環境所提出的解決之道,從當中,找到他們與環境共處的態度。

平原曾以蘭陽地區人文背景為主軸,將蘭陽開拓史一一介紹~






展館內的模擬情境讓許多人會心一笑且印象深刻

這位賣豆花的先生還會喃喃自語







 

 

海之層

蘭陽溪匯合平原上的河流走向海洋,連結從赤道北上的黑潮,讓我們順著潮流,沈潛,湧升,在鰻魚苗群的迴游及珊瑚的搖曳之間,領略海底火山的震動。

 

漁民〝標旗魚〞的情境一一展現....可惜牆上少了一隻旗魚的模型,否則會更生動~

 


天花板上會有定時的影音播放


潮間帶的生態模型

 

這個模型做得非常精緻,真的有用心 

 


蘭陽平原的開發史展區


以壓克力與影像及幻化的燈光展現蘭陽平原的多樣性

 

特展區---探溯淇武蘭

位於礁溪的淇武蘭遺址,出土距今800-1300年前的史前文化遺物,以及600-100年前的噶瑪蘭舊社遺物及遺跡。600年以來,噶瑪蘭人在蘭陽平原最繁榮興盛的一段時期,透過層層發掘,仔細探尋追溯,呈現在特展故事中。



宜蘭正在辦稻草人文化節....到處都有稻草人的蹤影

再望一眼蘭陽博物館~~~值得一逛的博物館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胖胖熊 & DENIS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