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北門旁的高架橋拆除後,這一區的都市景觀變得更亮堂了,原本屈就於陋巷旁的日治舊建物,經文史單位的修復與保存重新展現風華。記得民國72~74年左右高中時期,常坐公車經過北門站,那時最大的樂趣就是看這一座紅磚斜屋頂的舊建物發呆幻想,想著如果利用這棟建築物開間國際級的懷古飯店或咖啡館多好啊!?但外牆廣告招牌雜亂無章,圍牆內的木屋頂又長滿了芒草,為何任其荒廢頹圮?好可惜啊!要不整理起來拍電影也不錯,拍個30年代上海風雲場景?(當時上海灘電視劇當紅^^) 坐著公車幻想當時的風月畫面;愛作夢的年紀真的想像無限,哈哈。
30多年過去了,老建物慶幸依舊在,列為古蹟後我才知道原來那是鐵路局的資產,是清代臺北機器局所在地,也是日治時期「臺灣總督府交通局鐵道部」辦公室,更是臺灣第一個現代化的火車修理工業園區,後來更成為全臺鐵路交通的管理中心。而且同為總統府設計人---森山松之助在臺後期的代表作品。
1989年臺北新站落成,臺鐵總局遷出後空間便一直閒置,直到2006年國立臺灣博物館與臺灣鐵路管理局合作,推動鐵道部轉型成為博物館園區。
日治時期「臺灣總督府交通局鐵道部」辦公廳大門
很有層次感的官方建築
大廳玄關
通往二樓部長辦公室樓梯
一樓展示室, 鐵道部古蹟展規劃了四個主題展間、六座數位導覽與二十處解體調查現地展示 。
記憶裡的那個燈.......一個屬於歲月裡的淡水線火車
坐火車囉~~~想起當年的藍皮火車,這莒光號車廂算高檔的了
很懷古的車站樣貌(復刻版)
通往二樓的木梯都是上好的台灣檜木
園區地理位置模型
1970~1980年代台北車站周邊鐵道動態模型
早期台北車站旁的扇形檢修站模型,目前台灣保存尚好的扇形車庫只剩彰化扇形車庫了,真怕哪天又偷偷地敲掉了.....
1910年代火車檢修工場模型
二樓展示區
人文歷史台北仕紳的故事
1935年台灣博覽會特展
站在2樓望向承恩門(北門),這裡是台北城交通樞紐
老建築說故事.....還好歷史保留下來了
休息一下,感受一回懷古思情
這個迴廊休息區好有氛圍,巧妙的運用火車座椅,有著記憶的鏈結。
二樓辦公廊道
大廳玄關處的樓梯,上到二樓即是橢圓聽,即是日治時期鐵道部會議室
橢圓廳,日治時期鐵道部會議廳,華麗的天花板與柱頭點綴的藻飾都以熱帶水果為主,可見台灣當時富饒的生活。
橢圓廳全貌
部長辦公室天花板與壁飾
園區中計有廳舍、食堂、八角樓、電源室、工務室、戰時指揮中心(防空洞)等六棟國定古蹟建築,皆於日治時期陸續興建而成。主建築廳舍落成於1920年,採用大量阿里山檜木,為「下磚上木」的半木構造建築,外觀為紅磚與白色仿石造的英國安妮復興(Queen Anne Revival)歷史樣式。其中塔樓屋頂鋪上高貴的「雄勝」石板瓦,來自日本宮城雄勝町,是日本石板瓦第一品牌,在日治時代後首次踏出日本國門,與台北州廳(現監察院)同為當年指標建築。
鐵道部的古蹟修復工程自2014年1月開工,至2016年10月完工,耗時近三年,多樣的建築形式、構築工法亦增加了不少修復的困難度。工程期間亦多次邀請日本專家與日本國寶級石板瓦匠師「佐佐木信平」針對重點工法進行經驗與技術交流,為臺灣古蹟修復技術的累積,留下珍貴的一頁。
辦公廳後方迴廊
古蹟修復展示工坊 (原工務室),這裡就是我以前看到長草的房舍
整體鐵道部佔地還蠻廣的
防空洞(原戰時指揮中心),建於1943年太平洋戰爭時期,這是為了躲美軍空襲的避難措施,因應戰爭時期的歷史建物。
原有電源室,如今為園區內的餐廳
電源室建於1925年,是供應鐵道部內電報、電話、電氣計時等弱電系統的機房,現今改為餐廳對外營業。
這個八角樓建物更有意思了,它是一間「男廁所」,1919年落成,也是由森山松之助操刀設計。
磚造鋼筋混和泥土的設計,很難得在歷史建物裡特別介紹廁所。 哈哈~
廁所內部,右邊馬賽克的短牆就是一格一格的小便斗。
這是一間歷史主義風格的建物
屋內中央有座空心八角柱,從柱頂延伸八隻放射樑,猶如一把撐開的傘。
1933年落成的食堂,整建後已成了紀念品賣店與多功能教室
2020/7/7北門館鐵道部園區終於開幕了!這個地點就位於捷運北門站二號出口,附近的歷史建物還有北門(承恩門)、三井株式會社舊倉庫、北門郵局、撫臺街洋樓,找個時間去走走,認識一下西區老台北吧!
部分內文引自 / 鐵道部園區歷史暨古蹟修復常設展
地址:台北市大同區延平北路一段2號
電話:02-25589790
營業時間:週二至週日每日上午9:30起至下午5:00止
※每週一、除夕及春節初一休館
※逢國定假日及連續假期均照常開館
※2020年7月7日正式營運
【捷運】松山新店線(綠線)北門站2號出口 &桃園機場線台北車站A1站7號出口
離開鐵道博物館順路到迪化街走走
還是喜歡看老建物,有故事賣點
典型台版巴洛克式的建築
小時候的宵夜點心----麵茶
位於涼州街與迪化街口的前派出所,現在已是後備軍人服務中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