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起個大早就是為了吃早餐,來台南怎能錯過道地的虱目魚粥呢?不過由於昨晚消夜場大家都Hi過頭了,太早起真的都有點精神萎靡;肯尼還在宿醉中,直接乾脆說要坐高鐵回家了,不知昨晚把他灌醉的兇手是誰 ^0^?
早餐後第一站是烏樹林糖廠,趕著搭第一班9:30的小火車(五分車),一路搖搖擺擺聽著導覽大姐說故事,體驗著五分車樸實的魅力,望著沿途風光,時間彷彿回到了50年代。(音樂:坐火車到台東,心情金輕鬆,車上一勒水姑娘,對我直直笑…台南到了台南到了賣樂車ㄟ旅客請塢湯昧記別人的行李…… )
一直盡忠職守的老站長
美麗的烏樹林糖廠建於西元1910年(明治43年),曾經是遠近馳名的白糖產地,而轄屬的烏樹林車站,亦曾擔任早期台南縣後壁、白河、東山與新營都會五分車鐵道連結的樞紐,在日治時期曾因生產的糖品質優良且風味獨特而獲得日本皇室採用,有「御用糖」之稱號。西元1983 年基於營業考量,結束烏樹林糖廠製糖業務,鑒於無工業及空氣污染,適合蘭花及觀賞植物等生長,於西元1989 年設立精緻農業發展中心,培育蝴蝶蘭。西元2001 年,就讀於台南藝術學院的研究生,源於對鐵道的熱愛,向台糖呈送一份「開往烏樹林」的計畫書,從此開啟五分車的新頁,俗稱觀光小火車時代來臨。(內文取自台糖烏樹林文化園區)
http://www.wslin.com.tw/?menu=about 台糖烏樹林文化園區
五分車體驗之旅
小朋友有點避素
大朋友熱情多了~
好可愛的車箱 讓我想到福斯的T2
走過一甲子的烏樹林車站,完工於西元1946年,沿用木造的日式建築風格,五分車的鐵道之旅是烏樹林糖廠的最大賣點。廠區內各式五分車家族讓你一飽眼福;台灣僅存的『勝利號』、修復完成復駛的SL- 370號蒸汽機關車都是國寶級的鐵道文化資產,還有台糖公司自台灣光復以來,所使用過的機車頭、車廂、客車等,計20多種。每周日上午10:30發車的蒸汽火車頭,更是許多鐵道迷留影的焦點,這次我們也很幸運的遇上了。
全部人員大集合....
離開台南烏樹林糖廠後,先到嘉義新港解決民生問題,既是小吃之旅就不能錯過新港的鴨肉羹。飽食後下午的重頭戲是板頭村的交趾燒與剪黏的藝術之旅。
午餐時間來到新港奉天宮
新港於1904、1906年間兩次嘉義大地震中,奉天宮受創嚴重。新港地方士紳聘請閩南地區名匠,人稱「尪仔福」的洪坤福,來新港承作廟頂剪黏與交趾陶,後來便在新港授徒,交趾陶的技術在新港繁衍,新港目前約有60多位的藝師從事交趾陶及剪黏製作,入門年資平均20年以上居多。當中藝昌陶藝廠提供臺灣寺廟修建之需,產量佔臺灣寺廟修建需求之70左右,至今新港從事交趾陶及剪黏的從業全台之冠,逐漸有「新港剪黏交趾巢」之說。
「交趾陶」是一種低溫彩釉軟陶,名稱源於十七世紀時,這些色彩鮮豔的器皿深受日本茶道人士的喜愛,而中國嶺南一帶古時被名為「交趾」,因此此處燒製的陶瓷亦被稱作「交趾燒」。日治時期,曾在嘉義發現裝飾在廟宇色彩鮮豔的陶瓷「尪仔」,因此交趾陶也稱為「嘉義燒」。(以上內文取自板陶窯交趾剪黏工藝園區)
http://www.bantaoyao.com.tw/main.php 板陶窯交趾剪黏工藝園區
「古笨港越堤壁畫空間」在題材表現方面,本創作擷取台灣原生樹種「苦楝樹」四季分明的意象,呈現春花、夏葉、秋果及冬枝的美感,並 配合共生昆蟲及動物的佈局,以渾然天成的氣韻,交織空間、時間及氛圍的連貫,無暇地枝展於斑駁的牆面上,讓藝術如呼吸般自由傾吐於環境間。整體而言,本創 作以傳統剪黏工藝表現創新題材,透過藝師精湛的技法詮釋,讓陶瓷碗片華麗地演繹出層次與立體感,創造全台首座最大型之剪黏壁堵作品。(內文取自板陶窯藝術 介入空間 http://artplace.bantaoyao.com.tw/ )
以台灣特有植物「山芙蓉」為作品的發想。有別於眾多的花種,山芙蓉最美的開花期是在冬季,不懼寒冷的天氣,綻放美麗的花兒。因此取其精神象徵台灣人越挫越 勇,堅毅不饒的性格。而在造型上則以交趾工藝模擬山芙蓉的盛開景況。在清晨綻放著鮮白色的花朵,再漸轉為粉紅色,到了下午又漸成紅色。花色一日三變,猶如 千變女郎一般,點綴著古本港越堤,讓行經此地的旅人停駐腳步,欣賞這絢麗的景色。(內文取自板陶窯藝術 介入空間 http://artplace.bantaoyao.com.tw/ )
「新港夏夜」樂陶陶:
施作地點於北港溪鐵橋下的隧道間,由剪黏拼貼出的牽牛花叢從兩側牆面延伸到涵洞頂部,其中穿插昆蟲的剪黏以及意象化的夏夜星空和明月,製造出夏夜星空的寧靜以及蟲聲唧唧般熱鬧的夜晚。其中隧道頂端的剪黏部分更是技術上的挑戰,製作技巧相當高。(內文取自板陶窯藝術 介入空間 http://artplace.bantaoyao.com.tw/ )
復興鐵橋
嘉義新港板頭村是一個用交趾燒、馬賽克與剪黏裝扮的陶藝村,平凡的小農村沒有傲人的觀光資源,卻是傳承台灣廟宇交趾陶與剪粘藝術的重鎮。在台灣生活美學運動下,由文建會主辦,嘉義縣板陶窯文化發展協會協辦,以柔性藝術形式重新塑造農村生活美學,並由板陶窯主陳忠正支持提供交趾陶材料下,村民開始以交趾陶結合馬賽克拼貼手法,為村莊堤坊、村落圍牆和建築牆面著手裝飾。將板頭村妝點出有別於一般農村的彩陶文化,也大大的提申了觀光資源。
http://artplace.bantaoyao.com.tw/ 板陶窯藝術介入空間系列
非常壯觀的梵谷系列圍牆
板頭村可愛門牌
小羊與孩童系列圍牆
造型各異的遊園車
以上是正常版的板頭村介紹........接下來........@@ ^0^ ㄎㄎㄎ.......請看〝群魔亂舞〞篇~